200例颅脑损伤的CT诊断分析(一)
详细内容
【关键词】 颅脑损伤 CT诊断分析
目前交通事故及其它机械创伤日益增多,其中以颅脑损伤较多见。作者自2005年5月至2007年3月通过对20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CT扫描分析,推断其预后并指导治疗,具有临床重要价值。报道如下。
1 临床资料
1.1 一般资料
本组200例中男130例,女70例;年龄30d~75岁,以25~50岁最多;外伤原因以交通事故最多见,共160例。
1.2 方法
使用SIEMENS SOMATOM.AR.novaCT机,以OM 为基线,自颅底至顶部扫描,层厚、层距10mm,连续扫描10层左右。每层扫描时间为3s。
1.3 疗效指标
疗效:良好(恢复工作,读书)170例,中残(生活自理)12例,重残(需他人照顾)8例,植物生存2例,死亡8例。
2 CT表现
2.1 头皮损伤
82例(41%)主要有头皮血肿、头皮裂伤或头皮撕脱伤。CT表现头皮血肿为头皮局部限性密度增高影,可多发;帽状腱膜下血肿为头皮新月形较局限性密度增高影;皮下积气为点状,密度极低影,CT值大约-150~1000 Hu左右;皮下异物,大部分为多发点状密度极增高影,多为铁屑、沙子、碎玻璃等,少数表现低密度,如木屑等。
2.2 颅骨骨折
65例(32.5%),其中额骨骨折7例、颞骨骨折20例、顶骨骨折5例、颞顶骨骨折l0例、枕骨骨折9例、颅底骨折14例。
2.3 硬膜外和硬膜下出血
CT表现最具有特征性,比较容易分辨,且能评估出较正确的出血量。本组硬膜外出血共15例(7.5%)、硬膜下出血5例(2.5%)。
2.4 蛛网膜下腔出血
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为高密度血液充填于脑表面的脑沟、侧裂池、基底池,严重可见于双侧,可单独出现(10例),更多见于复合性损伤。
2.5 脑挫裂伤和脑血肿
脑挫裂伤后脑组织发生水肿、静脉瘀血、渗血及毛细血管散在性点状出血,病理上称为挫伤。当软脑膜和脑组织及其血管断裂时称脑裂伤,因两者多合并存在。脑内血肿多位于脑灰白质交界处、大脑深部结构及脑干6例(3%)。多引起大脑中线移位,病死率极高。
2.6 继发性疾病
为脑疝和梗死等。脑疝主要有(1)大脑镰疝:CT可见压力高的一侧被压至蝶骨大翼后方,侧裂池,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及颞叶向后移位,侧脑室前角及体部超过中线向对侧移位。(2)天幕裂孔下疝:CT见中脑受压变窄,环池内可见下疝的沟回及海马回。(3)天幕裂孔疝:CT可见脑干上升,可在胼胝体部层面见到小脑蚓部,第三脑室及侧脑室上升及轻度扩大。(4)枕大孔疝:CT可见小脑延髓池均匀缩小,枕大孔内可见圆形或扁长舌状软组织影。如发现脑疝,应提示临床医生,已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,导致病情急剧恶化。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1周后最常见并发症,CT表现为某一血管分布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。